2月27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了《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》,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并發出通知。
《規劃》為數字中國建設體系化布局提供了綱領性指導,同時對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,推動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進程找準主攻方向。
《規劃》中提出: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、縱向貫通、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,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;到2035年,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,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。
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至今,已經迭代至數字經濟3.0階段。
在數字經濟中,云作為一項基礎設施,成為搭建數字經濟體的金字塔底座。在數字化大趨勢下,云計算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。
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、產業加入數字化的大軍,且都期待著數字化帶來的優化與創新。
“云”便從過去簡單的計算資源、網絡資源和存儲資源,到如今以數據為起點,與整個產業的生態系統進行交互。
換句話說,在數字中國的建設進程中,云計算要解決的不光是數據和算力的問題,更重要的是與產業如何更好有機結合的問題。
1 云計算市場走向競合
2006年,亞馬遜CEO貝索斯在EmTech上發表了關于云存儲和云計算的概念演講,并向世界宣布了亞馬遜將投資和創立云計算AWS的偉大計劃。
當時國內正處于互聯網發展的初期階段,面對云計算這個陌生的概念,有人覺得是“新瓶裝舊酒”,有人覺得是“太過超前”。
2013年,亞馬遜AWS進入中國市場,SAP與中國電信成立合資企業曲線入華,微軟和IBM也先后宣布進入中國。
他們沒有選錯,今天的中國是全球云計算增長最快的市場。工信部數據顯示,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,全球市場占比達14.6%,年均增速超過30%。
幸運的是,雖然最早的云計算誕生于國外,但這條關鍵賽道上中國角色陸續登場并站在了舞臺中央,絕不會再被“卡脖子”。
這幾年,云計算市場格局可謂百花齊放,不僅頭部云廠商阿里云、騰訊云、華為云、京東云依舊保持著領先優勢,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、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的云業務突飛猛進。
2022年前三季度,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收入為856.32億元,天翼云收入繼續保持翻番,服務客戶超過200萬;移動云實現收入234億元,同比增長103.6%;聯通云實現收入268.7億元,同比提升142%。
運營商云正在強勢攪動中國公有云市場,成為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。
本土的云廠商們憑借著自身的韌性,在中國互聯網崛起的過程中,不斷歷練成長。
中國云計算順利度過了第一大考驗階段——越來越復雜的互聯網場景、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流量,對云計算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處理高并發的能力要求。
產業互聯網是一個擺在眼前的趨勢,不同于此前的“互聯網+”只是渠道層面線上與線下的結合,產業互聯網是真正的數字化、真正的產業升級。
而無論是AI、大數據還是IoT,這些幫助各行各業數字化的技術要落地,一定是通過云計算基礎設施。
云計算不只是計算的中心化,也是技術資源的中心化,開放平臺也好、數據平臺也罷,底層都是云計算平臺。
尤其值得關注的是,2022年以來,互聯網大廠與運營商之間一改往日激烈競爭的姿態,合作力度不斷加大。
以騰訊為例,騰訊云首次設立智慧運營商部門,并推出了專門面向運營商的行業品牌騰訊云WeTele?!斑\營商與云廠商并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,而是競合關系,合遠大于競?!彬v訊云副總裁、騰訊云運營商行業負責人沈可表示,“在業務上,我們相互配合各自拿出自己優勢的部分,可以共同為更多企業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?!?/div>
京東則與聯通在線、北京移動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。
SA無線通信領域高級分析師楊光表示,互聯網大廠在公有云領域有完備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,每個運營商在各個省市都有邊緣的資源池,雙方合作可以形成公有云和私有云混搭、云邊協同的結構,提供一個更加完善的云資源解決方案。
2 競爭點向技術底層產業深處轉移
在“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”方面,《規劃》提出,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,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。
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在農業、工業、金融、教育、醫療、交通、能源等重點領域,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。
支持數字企業發展壯大,健全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工作機制,發揮“綠燈”投資案例引導作用,推動平臺企業規范健康發展。
在產業互聯網的深水區,更多的挑戰來自于非互聯網產業,畢竟中國企業上云率低,市場教育是數字化的頭等難題。有數據顯示,根據中國信通院統計,我國企業的上云率僅達到30%左右,距離歐美國家企業70%以上的上云率仍有相當大的差距,同時傳統行業的上云率普遍較低,中國的IT基礎設施與歐美也存在較大差距。
況且,現在的云計算不光是要“上云”,更要利用云的機能給產業本身帶來更多的實際提升。
2022年,幾乎所有主流云廠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放緩腳步,行業競爭焦點從以往的規?;偁庌D向技術底層、產業深處的精耕細作。
阿里云喊出了“Back to Basic”的口號,強調要聚焦云計算本質,回歸技術底層。
推出基于“自研飛天+CIPU”的新一代計算架構,以倚天710為代表的自研芯片實現大規模投入應用,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化。
可見,阿里云軟硬件技術體系正逐漸走向成熟。
百度宣布昆侖芯完成數萬片量產,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;開物2.0工業互聯網平臺累積超過200個工業解決方案,沉淀3.8萬個工業模型;工業AI質檢解決方案連續三年拿下中國工業質檢解決方案市場第一。
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提出的“云智一體,深入產業”新戰略儼然已經成為百度智能云的主旋律。
浪潮云將“數實融合”貫徹到行動中。在5G領域,推出云網融合5G產品和服務;在工業互聯網領域,突破標識解析、工業安全、確定性網絡等核心技術,提供全云化、全場景智能轉型解決方案;在智能制造領域,通過“5G+工業互聯網+ERP”等技術解決方案,助力實現柔性制造、提升抗風險能力。
在激烈的競爭中,仍有亮點值得期待。汽車云成為一個新賽點,吸引著各大廠商紛紛加碼。
華為云一口氣推出了云原生基礎設施、數字化轉型咨詢、數字化研發、數字化生產&供應鏈、數字化營銷、數字化出行六大解決方案;騰訊云明確“車云一體”戰略規劃,并發布“騰訊智能汽車云”與“騰訊一體化汽車安全方案”;百度智能云發布汽車云,從“車企集團云”“網聯云”“供應鏈協同云”三個層次深入汽車制造行業的數字化升級;阿里云同樣發布了車云,包含自動駕駛云、智造云、營銷云。
騰訊智能汽車云 放大圖片
圖1 騰訊智能汽車云
過去,企業更多關注企業“云化”,這是從企業個體視角來考慮的,主要考量的是上云的IT成本、效率和上云后個體競爭力提升等。
未來,具有行業屬性的云平臺將更多受到市場關注,這些平臺能夠基于對行業企業共性需求的理解,通過自身的生態、共享、協同發展能力,快速覆蓋整個行業用戶,從而帶動整個行業內企業大批量上云、用云。
如今,中國數字經濟到了進入下一階段的臨界點,在數字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云計算,也已經進入深水區。
從《規劃》可以看出,數字中國的建設重點正向垂直領域延伸,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也轉向行業云。
建設數字中國的思路明確性毫無疑問,從“十四五”規劃中也可以看到,從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到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,從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再到營造良好數字生態,勾畫出未來五年數字中國建設新圖景。
預計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%。
云計算作為數字中國的底座、產業升級的技術創新力量,其價值不容忽視。
雖然中國云計算起步較晚,但接下來絕對是屬于云的黃金周期,云市場也已從單純的IT基礎設施發展到支持產業數字化應用的新階段。
變化已拉開序幕,未來所有的公司都將成為數字化企業,所有的產業都將是數字化產業。
當下,乘著數字化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機遇,中國云計算市場也將邁上新臺階,云計算的前景,依然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