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計算作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,對未來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繼續走深、走實至關重要。
過去的2022年,云計算市場格局生變,發展正進入新的階段。市場格局方面,以阿里、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云計算業務增速放緩,而以天翼云、移動云、聯通云為代表的運營商云,憑借著在政務市場積累的優勢,迅速崛起。
2月10日,全球權威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《中國工業云IaaS+PaaS市場份額,2021:增長持續》報告,中國工業云市場整體持續增長,頭部趨勢愈加明顯。其中,阿里云已連續四年蟬聯第一,其公有云占比更是高達31.4%,也帶動了整個工業云市場公有云的增長。
研究機構IDC近日發布的2023年全球云計算十大預測指出,未來幾年,企業將更加重視對云計算服務的應用,更多工作遷移至主權云、采用多云數據管理平臺、投資高性能計算領域、加速人工智能的應用等。未來,具有行業屬性的云平臺將更多受到市場關注,這些平臺能夠基于對行業企業共性需求的理解,通過自身的生態、共享、協同發展能力,快速覆蓋整個行業用戶,從而帶動整個行業內企業大批量上云、用云。

IDC FutureScape 2023對中國云計算市場的十大預測如下,涵蓋了云基礎設施、云部署、云連接、云安全、云應用、云運營等多個方面:
預測一:主權云
到2025年,40%的中國500強企業會將10%的工作負載遷移到主權云上,以滿足數據、技術和運營要求。
預測二:智能運營
到2027年,45%的企業每年將節省超過100萬美元——通過使用事件驅動的自動化運營來提高彈性、減少重復性IT運營工作、并轉向完全自治的數字化基礎設施。
預測三:部署一致性
到 2025 年,75%的組織將青睞能夠在跨云、邊緣和專屬環境中提供一致性應用部署體驗的技術合作伙伴。
預測四:多云數據管理
到2026年,40%的中國500強企業將采用多云數據管理平臺,實現多個云之間的主動數據遷移,以優化成本,減少對服務商的依賴,并強化治理。
預測五:云廣域網絡
到2026年,40%的企業將采用云廣域網絡和轉接網絡,以改善云和邊緣應用及工作負載的可用性、延遲、性能、可靠性和規模。
預測六:專用高性能基礎設施
到 2027 年,70%的組織將投資于基于云的高性能計算環境,以獲得敏捷性、規模和更快的業務洞察力。
預測七:網絡恢復即服務
到 2026 年,30%的中國500強企業將使用網絡恢復即服務,因為隨著勒索軟件攻擊增加,企業需要更為復雜的恢復策略,而這些策略很難通過自研獲得。
預測八:云的可持續性
到2025年,35%的IT買家在決定與云服務商合作時,會考量他們是否有能力展示自己如何幫助客戶減少間接碳排放。
預測九:AI驅動的應用開發
到 2027 年,人工智能將通過自動生成代碼來滿足65%的新數字化解決方案在開發和早期部署時的功能和業務需求,從而顯著提高開發人員速度。
預測十:成本優化策略
到2024年,數字業務復雜性和IT預算壓力將促使40%的中國500強企業通過細化收費、基準測試和多云優化來提高FinOps成熟度。